4月15日,一些志愿者在高速公路上拦截了载有520只待宰狗的卡车。这一行为引来许多批评的声音。
有人认为,过早提倡动物权可能损害底层个体的利益。这种说法假定了动物保护与底层利益的冲突。可是,在拦截运狗车这件事上,真正的利益冲突发生于底层与中产阶级之间。被拦截的运狗车主每跑一次可以获利近万元,每年的进账高达数十万,其收入已经完全超过了所谓的“中产阶级”(包括部分志愿者),他与志愿者的冲突绝非底层个体与中产阶级的冲突。事实上,底层个体并不是食用(猫狗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便宜)和贩卖猫和狗之类动物的主体。从根本上说,他们非但不会在相应行为中获利,而且只会深受其害——其一,他们视为家庭成员的猫和狗常常被偷盗和捕杀,并因此蒙受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失;其二,对待动物的逻辑最容易反射到他们身上,其获得平等权益的进程正在被这类逻辑所阻延。
有人还说:与人有关的动物那么多,你为什么单单保护狗,难道猪、羊、牛、鸡等动物比狗和猫卑贱吗?保护他们,还不是因为他们与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关系更加密切?此类说法虽然揭示了当下动物保护实践的局限性,但其逻辑本身是成问题的——它等于说:其一,如果保护不了所有动物,就不应该保护任何动物;其二,倘若你杀一类动物,便可以杀所有动物。按照这种逻辑,我们只有两个选择:或者不杀任何动物,或者所有动物都杀。在食品问题解决之前,“不杀任何动物”无疑行不通,所以,坚持这个立场的人往往会走向“所有动物都可以杀”的极端。与他们相比,当代动物保护运动采取了一种渐进的行动策略:减少被迫害和杀戮动物的范围,增进自然生命的总体福祉。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野生动物首先获得了全面保护,狗和猫等与人类亲近的动物也相继被纳入关爱和尊重的范围。随着保护圈的扩大,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的肉食谱系迅速缩小(如韩国的年轻一代已经放弃并抵制进食狗肉的“传统”)。部分中国人提倡不吃狗肉和猫肉,体现的就是这种思路。它虽然是过渡性的,但依然见证了爱的领域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