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于2023年3月31日在北京主办召开的2023中国绿色经济年会,选择中铝集团-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工业领域双碳行动的代表,报告分享产业“双碳”行动经验与方案。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名誉主席沙祖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首席专家刘燕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特邀理事长、原国务院国有大型公司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国家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材料工业司原司长周长益,联合国工发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关成华、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双碳政策处处长熊哲等领导嘉宾分别作主题致辞与主题报告。
大会由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分别主持。
中铝环保节能集团副总裁、中铝中央研究院环保节能研究所所长刘万超在大会作《双碳背景下的铝业降碳路径》的主题报告。
刘万超表示,对于铝行业来说,电解铝的过程是碳排放的关键环节,电力间接排放是铝业全生命周期排放的主要环节。中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总量占到了全世界的56-58%,碳的排放总量也是相当的水平。从碳排放总量来讲,有色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到了全国的4.3%,其中铝行业占有色行业的78.8%,也就是说铝行业占到全国排放的大约3-3.5%的范围,作为一个单一行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排放行业。
刘万超总结了铝行业碳排放现状主要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单位产物排放强度大、清洁能源利用比例低、低碳绿色技术仍存在瓶颈、再生铝产量占比低等。
刘万超介绍了中铝集团铝业减排路径的实践和经验,分析总结了铝行业5大有效降碳技术路径:能效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零碳技术、负碳项目开发。具体实践方面包括:
第一,标准引领,实现铝行业的低碳发展。建设铝行业低碳数据中心,监控行业碳排放现状;制定行业低碳标准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受国家工信部委托,中铝集团牵头建立“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由此来建立行业低碳产物检验和技术验证的规范体系,然后建立低碳技术的验证平台和低碳产物的检验平台,同时建立我们行业低碳的数据库。
第二,创新驱动,推动铝行业核心低碳零碳技术突破。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激发高效能创新动力;加大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研布局;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铝集团构建“1+8”科研体系,建立“中铝中央研究院-专业研究院-群众创新”叁级创新平台,制定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热情;2021年,集团牵头组建了“中国有色金属绿色低碳发展创新联合体”,聚焦绿色低碳目标,积极布局铝行业存在的重大共性难题,推动铝行业节能低碳技术突破。
第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再生铝产量。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机制(电解铝产能总量4500万吨);构建全社会废铝回收体系,提高再生铝产量,到2025年,全国再生铝产量1150万吨;打造集群化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铝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区域内统一布局,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降低物流运输和金属重熔过程中的碳排放。中铝自2018年以来陆续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大再生铝产量,建设了一批低碳冶金工业园区。
第四,优化用能结构,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铝产业向清洁能源地区有序转移,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依托清洁能源,实现煤电铝向水电铝、核电铝、风光铝转移;利用厂(矿)区发展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推进电解铝直接使用光电、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中铝集团将铝产业向云南、青海等清洁能源地区的转移,集团目前低碳铝占比40%、新能源用电占比47%,两个指标在国内铝行业中排名第一。同时,在新技术应用,云铝首创新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接入电解槽,实现铝电解槽直接使用新能源电力。
第五,生态优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速发展生态修复、碳汇林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高赤泥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赤泥在提铁、水泥、陶瓷、建材及塑料等方面规划化应用;推进电解铝叁废(废渣、大修渣、碳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全产业链无废冶炼。在这方面,中铝集团在2018年3月成立了中铝环保节能集团,作为有色行业进行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支撑。业务范围包括节能低碳、生态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及综合服务领域。
2023中国绿色经济年会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北京市国际服务贸易事务中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绿色交易所等单位共同支持。国家部委专家、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专家与产业界代表200余人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