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协会要闻 > 正文内容
论气候贸易与绿色经济|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代李婷:建立多边合作机制,依靠市场驱动和全球化实现能源转型,推动合作共赢
协会要闻
IGEA
2024-09-19
1236 浏览


9月12日上午,作为2024年服贸会首场主题论坛-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论坛由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牵头主办,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落基山研究所、首都会展集团联合主办。
来自联合国系统、欧盟与美国、德国、巴西的国际代表,与中国各行业专家、公司家,以“气候贸易碳关税与绿色竞争力”为主题,深入探讨“气候行动、国际贸易与绿色经济”的协调与融合发展,共同寻求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方略和路径。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作专题报告。

图片


讲话全文整理


undefined


气候、环境和经济贸易问题越来越密不可分。实际气候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能源问题、发展路径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讲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和产业链、供应链当中,重视低碳和绿色这一重要的目标、属性,不是等同于要单边或者片面推进碳关税。从我的理解来讲,发展绿色贸易和设立绿色贸易单边壁垒,这两个不是一回事情。
大会的主题“气候贸易碳关税与绿色竞争力”,是指,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近零碳为一致的全球目标,加强各方的交流和对话,助力行业、公司、市场低碳发展,推动全球公平贸易,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和低碳转型,助力各地区合作共赢。
接下来,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加速能源转型与协同降碳,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与合作共赢”。    
首先介绍一下落基山研究所。落基山研究所是一家独立的智库,以推进全球能源转型为使命,致力于共同创造和打造清洁繁荣的零碳共享未来。我们在中国按照狈骋翱管理法,在业务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以系统性的方法和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且为全球能源的系统、公平、转型做出贡献。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公平、转型是特别关注的两个重要点。落基山研究所,致力于识别并且规模化的推广能源系统转型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坚信目标引领,政策支撑。
在当前,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提出了碳中和或者近零碳目标,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很重要的政策辅助,同时政策需要落地、执行,最终是市场的力量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导向或者市场驱动。市场能够使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实践,找到临界点或者引爆点,从引爆点之上,最终能够达到真正的规模化效果。这个临界点是特别重要的,在市场的语境之下,实现了不靠政府补贴的经济性,最终依靠开放、顺畅、合作、公平的市场机制助力我们赢得零碳经济在全球市场的繁荣。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新叁样和绿色发展的成就离不开强有力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政策的辅助。我们认为能够真正让中国种种和能源转型相关的高质量产业实现飞跃的,正是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中国、全球、政府、公司、机构。中国坚信开放合作,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创新,而且踏实努力,最终取得今天的成果。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接下来展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有几个问题先请大家一起来回顾思考: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怎么来的?是补贴来的吗?是中国一个国家单干来的吗?是不是只有中国受益?只有对一起走过的路有清晰的认识,才知道接下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做?
过去的10年,太阳能发电增长了35倍。风能发电增长了9倍,电动车电池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中国在这些成就和过程当中确实发挥引领作用,不谦虚的说,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做了贡献。
过去的40年里,太阳能光伏的价格达到了两个数量级的下降。再看中国的作用,2008-2020年,从哥本哈根会议一直到现在,在全球迅速的能源转型过程当中,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合作共赢,使各国在10年期逐步转为全部自己国内生产,降低了巨额的费用,这个数字为各方所关注,大家也都是认同的。美国要实现同样的装机容量,要多付出240亿美元,德国多付出70亿美元。中国也是全球产业链合作的受益者,除了生产公司出口创汇以外,如果没有全球市场,中国将为同样的装机多付出360亿美元,我们付出的还要更多,节约下来的钱也更多。主要的信号是,我们清楚的看到光伏的发展,靠任何国家单一的产业政策或者补贴是发展不到现在的规模,也不会有现在的价格竞争力。正是因为开放的贸易,全球市场的力量,各方的合作成就了现在的市场,大家都是受益人。
我们是要继续坚持这一方向,还是转向封闭的市场、断裂的供应带或者各顾各的行动?从市场的角度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从2020年开始,全部转向国内合作,到2030年,光伏组件的价格将会比依赖全球产业链的情景下,高出1/4,也就是增加20%-25%。
从终极目标和时间表来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去年的气候大会,大家已经说了,我们要在接下来的10-12年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不是再往后推。当前的气候危机之下,每个人都经历了又一个人类百年历史有气温记录以来的全球最高平均温度,而我们在不断的突破刷新全球气候平均最高温。所以,我们没有时间放慢脚步,更不能人为的造成对绿色转型的拖延。
从原材料的角度看,中国当然是最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大的市场规模也造就了低碳技术的快速迭代,包括重工业、制造业,以及所有技术迭代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的极佳场景。无论是从生产消费还是技术迭代,我们观察过去10年,20年,甚至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是以全球为视野、为信念,以开放的、以各方为合作伙伴的前提下,禀承开放、合作、透明、高效的基本原则。
中国贡献了全球动力电池中下游供应链的迅速稳定的发展,而且驱动了成本快速下降。在这个领域,和前面的逻辑是一样的,也是开放合作的成果。是不是只重视量?尤其是中国宣布了碳中和的目标以来,只有深度减排才是真正对于全球能源转型的贡献。大量领先的公司,包括我们领先的车企,电池公司,80%的碳排放出现在范围叁是非常重要的。新叁样的公司在这方面也是行动更快,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引领的作用。
从政府的角度看,国家在积极布局和落实“双碳”目标,“1+狈”没有停过,很多的政策规范出台,新的规则、新的路线图和行动方案出台。最值得关注的就是6月份出台的《完善碳核算体系,深化产业链协同脱碳》政策。在国家的“双碳”目标引领之下,行业深度脱碳的路线图正在加快落实,相关部门正在致力于产物碳足迹核算的方法学、规则、标准体系、产物碳足迹的背景数据库、碳标识、碳认证领域的进展,特别是重视碳计量标准的国际互认。这个目标从政府到行业,不光是要引导产业链的量变,也要贡献和推动产业链的质变。面向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脱碳,提到了标准问题,所谓的“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包括碳足迹的所有规则一定都是公平、公正、合理的规则,并且由各方共同参与制定,或者制定各方可以接受的规则。
碳中和大的目标驱动之下,全球气候治理越来越热烈的情况之下,各地区对于碳足迹的核算管理有趋严的趋势。在规则和措施方面,我们是不能够违背各方共同参与,合作共赢原则的。单边贸易壁垒是借口,不是绿色贸易,而是壁垒。“壁垒”本身就是“障碍”,迈过去的时候要费点劲,要不然就是减速。当前部分的国际贸易政策或者有一些地区自己的政策,已经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正在限制全球化主题下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来源于西方经济政治学,并不是中国原始创造的,但是它确实有它的道理。
现在有些规则增加了各国使用新能源的成本,尤其是消费者会直接感受到成本的增高。对于公司来讲,比如限制绿电使用,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不利于全球能源转型,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效果,需要我们叁思而后行。
对于智库的问题,国际能够看到的主流数据库当中,也有部分的碳数据,在时间、空间、代表性方面都是不足的。所谓的空间、时间、技术代表性不足,从整体上来看典型性的问题就是发达国家强一些,中国现在在数据库方面还在往前追。这些偏差会加重我们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所做出的一些决策的不公平性。对于中国来讲,可能会有一点不公平,中国是主要的关联方。放大公平性则体现在所有的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对于能力建设落后的国家,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甚至不帮一些地区加强数据库,加强能力建设,而是利用了它的不足,那么不公平性可能就会加强。

基于上述,呼吁加强交流沟通,以更多种类形式的对话,依靠市场驱动和全球化实现能源转型,推动合作、共赢。希望能有机会和各位一起共同为这些目标而努力。


9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颁座贵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