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对公司来说具有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容许、实践可行性,可严格制糖工业环境准入,加快制糖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倒逼现有公司主动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减少公司污染排放。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昌苗苗
广西首个地方环保标准《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已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被业界看做是广西自我加压,向高能耗、高污染的制糖业“宣战”的有力举措。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倒逼制糖公司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升级。
为何需要更严格的地方标准?
迫切需要结合广西实际,建立一套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容许、实践可行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通过标准的“强制性”,倒逼公司加快产业升级
参与《标准》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张立宏博士告诉记者,《标准》共提出了pH值、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单位产物基准排水量等8项控制指标。与国家标准比较,除pH值、总磷及现有公司中生化需氧量与国家标准相同外,其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及单位产物基准排水量均大幅度严于国家标准。
比如悬浮物(mg/L),《标准》要求现有制糖公司每升废水里含量不能超过40mg(新建公司≤25 mg),国家标准是不超过100mg(新建公司≤70mg);单位产物基准排水量,《标准》要求现有公司不超过12m3/t糖,国家标准是现有公司不超过68m3/t糖;化学需氧量方面,《标准》要求现有公司不超过80mg/L(新建公司≤60mg/L),国家标准则是120mg/L(新建公司≤100mg/L)。显而易见,广西《标准》多项指标比国家标准严格一倍以上。
“广西首部环保地方标准之所以锁定‘甜蜜’事业,是由制糖业在全区整个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广西的减排形势决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科技标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目前广西污染减排的进度来看,形势仍十分严峻。制糖工业是广西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左右,同时也是广西水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行业,是污染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
“十一五”以来,随着广西制糖工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大型化、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区100余家糖厂的污水治理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外排污水全部达标,全区80%以上制糖公司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单位产物基准排水量等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为全区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广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外界印象中山清水秀的广西却面临日益增加的环境保护压力,主要表现为:
一是传统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局部超过环境容量,致使一些地区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